影片介绍
《凉山彝族》:影片拍摄于1957年。它记录了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民主改革以前存在的奴隶制社会面貌。从影片中可见奴隶制度下的生产力、生产关系、阶级压迫剥削、买卖奴隶、奴隶主对奴隶拥有生杀予夺之权,以及等级森严的家支制度和打冤家等场面等。(http://www.cpanet.org.cn/detail_news_99025.html)
顾问:张伟才;编剧: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;导演、摄影:柴森 ;解说:万涤清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、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摄制,八一电影制片厂承拍,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协助拍摄。
凉山地区山岭起伏、沟壑深邃,这里是全国彝族居住较集中的地方,在他们的社会中较完整地保留着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、家支制度。他们的社会中存在着界线分明的四个等级,最低等级的奴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。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,经营方式粗放。50年代民主改革使彝族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。世代受尽欺压的奴隶们得到解放,政府发放了大批农具、粮食和衣物,调解了历代积下的冤家纠纷,办起了学校。片中还介绍了当地彝族的宗教活动、婚丧习俗等。(http://www.cuaes.org/mmis-detail-BB0000-964.htm)
[展开更多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