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片介绍
影片是从介绍我国著名海盐产区“长芦盐区”的汉沽盐场解放后生产开始的。电影中穿插着像《地雷战》一样的旁白,使得影片在跳跃和快速进展中显得“忙而不乱”。影片多次用对比的手法,对汉沽盐场盐的产量、盐工的生活以及工作条件进行了描述。通过鲜明的比较,使观众认识到,解放前盐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,是共产党解放了他们,使“盐驴子”般的他们告别了贫穷、凄惨的日子,过上了幸福生活。
影片对制盐生产工艺也做了详细说明。从电力扬水泵在大海里抽水,又通过一条条送水路将海水输送到巨大的储水池。一路上,海水借助日光的曝晒和海风的劲吹,不断蒸发,然后变成饱和卤水,再到制成盐……为观众推出了一个鸟瞰式的全景镜头,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海盐形成的工艺流程,有了一个大致了解。为达到好看和教育的效果,影片引用了一些生产谚语,比如“晒盐没有鬼,全凭倒腾水。”、“卤是盐的根,水是盐的娘”。此外,对盐在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也进行了介绍,使不了解海盐的人知道了盐是“化学工业之母”外,还有造纸、印染画布等用途。
《海盐今昔》的导演是曾红极一时的电影《黑三角》的执牛耳人陈方千。此人多才多艺,有文赞曰:“在老一代的导演中,能像陈方千集导演、编剧、配乐为一体,实属凤毛麟角”。当时,参与了《海盐今昔》部分文案工作的汉沽盐场工人作家崔椿蕃,曾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评价陈方千“天性乐观,待人热诚。同事、亲友们和他在一起总觉得特别愉快”。
看到这里,有人可能产生疑问:是什么缘由,让一个如此有名气的导演,来到当时还不是繁华却有着荒凉之意的汉沽的呢?
答案是这样的。1965年3月,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陈方千和刘春霖、李广同受电影厂安排,来到汉沽盐场的盐滩生产一线体验生活。随着与盐工接触的增多和对生活的深入,陈方千等三人和随后来汉沽的北影厂摄影师郭亚克就有了“搞一部反映海盐生产的纪录片”的想法。在汉沽盐场和北影厂的共同努力下,1966年4月,大型纪录片《海盐今昔》公映。为感谢汉沽盐场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的全力支持,导演特意在电影片头写上了“本片承汉沽盐场、塘沽盐场拍摄”几个醒目大字。片头之所以还有“塘沽盐场”四字,是因为影片里采用了塘沽盐场的几个场景。
[展开更多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