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片介绍
大型纪录片 编辑:段洪 摄影:靳敬一等,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66年摄制
全国的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,大寨人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新的考验。考验既来自自然,也来自社会;既来自外界,也来自大寨自身。
1965年,太行山区遇到了严重的干旱。以大寨说,从4月中旬开始播种起,除4月下旬下过一次小雨,到7月中旬近90天没有下雨,中间又刮了一场暴风。7月19日下了1小时暴雨,雨量达60多毫米。暴雨引起的山洪把大寨村最好的沟地庄稼冲毁了50多亩,冲断了狼窝掌沟中一些石坝。一场暴雨后接着又旱了,却在8月19日下了一场冰雹。陈永贵和大寨的村民们都说,这次的灾比1963年重多了。这次是旱、风、洪、雹一灾未平,一灾又起,其中最严重的是旱灾。
为了夺取当年的农业丰收,大寨人一开春就有防旱思想,就有两手准备。春播前整地,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利于保墒的措施,播种又实行了适当深播。播种后一个时期没有下雨,就及时采取了间苗和提早开锄等等防旱措施。旱象一形成,全村立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旱斗争。
6月过去了,到7月还不下雨。大寨村党支部就发动村民讨论:受了灾可怕不可怕?有没有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办法?这次讨论把全村动员起来了,为了抗旱,人人出力,人人开动脑筋,玉米深刨,谷地培土,一个接一个的抗旱办法都用上了。这样一直搞到7月19日下雨,全村的庄稼一直长得很好。7月19日的1小时暴雨,大寨又遭了一次洪灾,受了一定的损失。有些人对盼来的这场雨很扫兴。党支部和陈永贵却认为,尽管受了灾,这场雨对抗旱还是好处大于坏处,雨后立即发动全村锄地保墒,作持久抗旱的准备,同时组织劳力抢救了部分被冲的庄稼。对于被冲的石坝,陈永贵等村干部仔细作了检查,同没有被冲垮的石坝作了对比,找到了教训。之后,全村一鼓作气,针对过去修坝的缺点,用8天时间修复了全部被冲的石坝。
7月暴雨后又旱了。三伏天气,旱情更加严重,抗旱也更加紧张。党支部又发出了"抗旱好比攻碉堡,越往后越困难,越困难越要抗,加紧找水,突击浇苗"的号召。当时,大寨正在国家派出的钻机帮助下钻机井,而且已经见了水。大寨村一面给钻机增派了劳力,希望机井迅速成功,一面组织掏废井和在沟里挖水坑,找泉水。大寨多年兴修梯田和其他水土保持工程,这时也见了效,有些沟底已经开始见水,一挖水就出来了。大寨村里过去枯了的废井,这时一掏也有了水。在废井重新出水的鼓励下,村里又组织打了几眼新井。人们一面找水,一面就给部分不耐旱的耕地突击浇苗。8月上中旬,全村男女老少一齐出动,挑担的、提罐的、捧盆的都上了阵,先后突击浇了50亩左右,使一块块、一亩亩开始受旱发黄的庄稼又变成了墨绿色。对于大多数比较耐旱的耕地,大寨坚持多锄保墒的方针,提出今年不挂锄了,旱到什么时候锄到什么时候。多锄不仅是为了这一季抗旱,也为下一季抗旱。陈永贵说,不怕一年旱,就怕连续旱。地旱得干了硬了,如果不锄,秋后下的雨也会流失,明年春播还会受旱。多锄不仅可以减少蒸发,保证这一冬庄稼,秋后下的雨即使这一季庄稼用不上,还可以把它留在地里给明年春播用。
大寨能够战胜这次严重干旱,还得益于它的农田基本建设,得益于它的"海绵田"和"三深耕作法"。大寨进行了多年农田基本建设,把坡地修成梯田,加厚耕地的土层等等,都是为了保土保水,使农田逐步达到稳产高产。因而大寨的耕地比较耐旱。在这个基础上,大寨又实行深耕细作,使耕地的表土松软得像海绵一样,再加适当深种、深锄和许多抗旱措施,就使它在大旱之年仍然获得了高产。
大寨不仅抗住了当年的干旱,还为以后的水利建设打下了基础。陈永贵在谈到那次抗旱的经验教训时说,这次抗旱解决了我们在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方面的保守、麻痹思想。在此以前,我们以为经过多年努力,我们的耕地能够抗住一般的旱灾。对于发展灌溉,总认为山区缺水,信心不大。今年春天,中央负责同志就指示我们要搞水利,预防干旱。我还以为不要紧。当时他就提醒我大旱三年怎么办?现在看起来还是领导看得远。当时我就没有料到今年会发生这样的大旱。大旱教育了我们,抗旱中我们对解决水的问题找到了一些门路,国家派来的钻机在山上又钻出了水。这就是自然灾害对我们的促进。
这次大旱使大寨人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。1965年11月24日,陈永贵在《山西日报》上发表文章:《以更高的标准建设高产农田》。文章总结了1965年大寨抗旱的经验教训,提出了大寨人今后的努力方向。文章说,多年来,尽管我们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,但是拿更高的更严的标准来衡量,还有很大差距。直到现在,我们大寨连一亩真正的水浇地还没有。为什么不发展水利?不完全是条件不好,主要是我们有保守自满思想。现在看来,我们的水利事业已经落后了十年,特别是今年的大旱,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"水利是农业的命脉"。不发展水利不行。不怕一年旱,单怕两年灾,明年再旱怎么办?大旱三年怎么办?因此,积极地、千方百计地发展水利事业,已经成为我们迫不及待的任务。我们初步规划要在今后三年内,保证每人发展一亩水浇地。
陈永贵还说,林业建设是我们的最大差距。不怕有差距,单怕不认识。1963年以来,我们大抓植树造林,取得了很大成绩。我们决心乘胜前进,争取在今后三年内,绿化荒山秃岭。
大寨的土地是不是完全合乎稳产高产的标准呢?陈永贵认为还不是。他说,今年大旱给我们土地排了排队,还有近200亩地建设质量不高,不用说高产,稳产也没达到。就是经得住大旱考验的大部分土地,也和这个标准有距离。因此,在今冬明春,仍要狠抓土地基本建设,保证每人整修更高标准的大寨田一亩,标准要达到:地平、堰高、土厚。
1965年11月,陈永贵参加了中共晋中地委组织的参观团,对北京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等省、市的一些先进单位参观访问。他所到之处,看到广大干部、群众意气风发,扎扎实实地开展学大寨、赶大寨、超大寨的比学赶帮超运动。他看到有不少单位快要赶上大寨了,有不少单位的生产水平还超过了大寨。陈永贵从中受到了鼓舞,也深深感到大寨必须急起直追,虚心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,才能继续前进,取得新的成绩。因此,他在参观访问途中,给村党支部写了一封信。
陈永贵在信中说,这次参观,对我们来说,教育太深刻了。所有的单位,尽管情况不同,但成绩都十分突出。没有别的话好讲,只能用老话说:山外有山,天外有天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一个比一个先进,一个比一个突出。特别是到了下丁家村,叫人越看越想看,越听越想听。看山,山青;看地,地平;沟沟有水,库库相连;看人,个个精神奋发,干劲冲天。今年粮食产量达475多公斤。是超大寨的一个典型。其实,超大寨的何止一个下丁家。看来,我们的工作落后了。如果不急起直追,迎头赶上,有被甩在后面的危险。
陈永贵在信中提出了一个问题:全国学大寨,大寨怎么办?他说,这个问题,要回答多久,看来,永远回答不完。要一直回答下去。全国学大寨,大寨要找差距,要用更大的干劲消灭差距。我们要向全体社员算一笔账:拿1963年前和1963年后作比较,我们少做了多少事情,少产了多少粮食,少收入多少现金,这个账要算到户,算到人。使大家进一步明白人勤地不懒的道理,人的因素第一的道理。是不是我们的潜力挖尽了呢?劲头鼓足了呢?不能这样想,也不能这样说。现在仍然要在挖潜力、鼓干劲上做文章。
[展开更多]